3月27日,爱思唯尔 (Elsevier) 2023“中国高被引学者” (Highly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 榜单发布。该榜单以全球领先的信息分析公司爱思唯尔(Elsevier)的引文与索引数据库Scopus作为统计来源,采用了上海软科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开发的方法,从多个维度深度剖析、识别处于科研职业生涯不同时期的中国学者、并系统性展示其科研成果表现。
2023年“中国高被引学者”覆盖了10个教育部学科领域中的84门一级学科,共有 5801位学者上榜, 分别来自496所高校、企业及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其各科研院所合并统计)拥有最多的高被引学者,共537位。
据高绩统计,共有10所大学的高被引学者超过了100位。清华大学266位,位居高校第一;其次是浙江大学,上榜233位;上榜超过100位学者的高校还有北京大学(201位)、上海交通大学(193位)、复旦大学(141位)、华中科技大学(125位)、武汉大学(110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09位)、南京大学(107位)和中山大学(107位)。
按单位:
上榜的学者共分布在84个不同的学科,其中化学学科高被引学者最多,共446位;生物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均超过了200位。
按学科:
爱思唯尔于2023年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制作过程中,采用了多维度观测学者指标并优化了学者学科归属和相关判定方法。整体入选条件保持不变。该榜单基于以下条件,分析中国学者的科研成果表现:
- 研究成果署名机构为中国(大陆)机构的作者,且现职工作单位在中国,包括非中国籍和非华裔学者。
- 仅统计上述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科研成果。
- 根据Scopus教育部一级学科分类体系进行上述学者的科研成果分类。每个学科上榜的学者数量与Scopus收录该学科中国机构署名的作者数量相关。
- 在榜单统计的上述学者(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文献)需要满足以下条件:被收录文献数不少于一篇;被收录文献的总被引次数达到本学科阈值条件;至少有一篇全球前1%高被引文献,或学者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整体FWCI高于1。
以上方法论为保证《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的客观性和准确性而制定,旨在突出中国学者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的科研成就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