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遇到一个本科生提问:我们都想多听学术报告,但一些报告根本听不懂,所以很多人就不再去听了。我们要不要去听听不懂的报告?
听不懂的学术报告,还有必要听吗?建议:还是要听!!!
在学术报告中,讲者或许系着一条色彩鲜艳的漂亮领带,供观众欣赏。
学术报告的魅力不仅在于报告内容,更在于报告人。正如费曼所言:“我的任务就是要让你们相信,不要因为你们不能理解就离开。”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见到许多学术界大咖去大学进行讲座,吸引了大量听众。但您确信,听众们都是出于理解的目的而前来聆听的吗?
古代圣贤孔子曾说过:“吾不试,故艺。”如果您的学习(包括聆听学术报告在内)并非为了应对考试或达到某种实际目的,而是出于对知识的纯粹追求,那么您或许能达到费曼和孔子所谓的“艺”的境界。
接下来,我们重点探讨为何您可能听不懂学术报告。根据我的观察,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您可能不是报告人所设定的目标受众。
科学哲学家罗伯特·P·克里斯(Robert P. Crease)曾说过:“向外人解说科学就像是同非城市居民谈论城市一样——你得根据听众的反应决定谈话内容。如果他们想成为城市居民,你的谈话就要集中到规章、制度和法律等内容上,而且听众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掌握。如果你的听众只是来旅游的,并没有想要成为城市的居民,那么你就要集中到公共旅游景点上,不要说得太细,很多内容可以省略。”
许多报告人在演讲前会像克里斯所说的那样,先了解听众的身份,然后根据听众的兴趣、需求、专业和背景等来确定报告内容和方式。
大多数学术报告的听众都是本科生等“游客”,如果恰巧碰到面向“城市居民”(学术同行)的专业报告,很可能会听不懂。
其次,报告人可能没有充分理解自己所讲的内容。
如果您是报告人设定的目标受众,但仍然听不懂,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奠基人之一黄昆的学生葛惟昆教授曾介绍,黄昆先生经常说:“讲课或者作报告,如果下面的人听不懂,那从来不是听的人的问题,而是讲的人的问题。”
著名演讲家纳德·昆宾也有类似的观点:“如果站在你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专家,他说的每一句话你都能听懂。如果你听不懂他说的话,他就不是真正的专家。”
《像物理学家一样思考》这本科普书的作者盖瑞·祖卡夫,尽管没有物理学背景,但书中却使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这得益于一流科学家的共同信念:即使是深奥的科学也能用简单的语言表达,也能被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人理解。
因此,如果报告人不能让听众理解他的报告,那说明他自己可能没有充分理解所讲内容。
其三,报告人可能在故弄玄虚。
即使报告人有能力让报告内容易于理解,他也可能选择不这样做。
一方面,让报告易于理解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而让报告显得晦涩难懂则容易许多。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任何聪明的傻瓜都能让事情变得更宏大更复杂,走向相反的方向则需要天赋,以及巨大的勇气。”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迈克尔·科斯特利茨说,向那些在逻辑步骤中完全没有任何背景的人解释一些事情是一项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他试图向妻子解释他的工作的次数减少了99%。
另一方面,报告人有时会权衡利弊——让报告易于理解或显得晦涩难懂,哪种对他更有利呢?
研究表明,科研人员在表达自己的科研成果或思想时,往往倾向于使用专业术语和行话,以显示自己的专业水平。
综上所述,听不懂学术报告并不能成为不听报告的理由。因为听不懂的原因基本上不在听众,而是在于报告人。多听报告或许您听懂的并不多,但能够得到的见解、学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