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CI论文投稿时,如果有两位来自不同单位的导师都作为通讯作者,排序问题确实需要慎重考虑。虽然看似只是名字先后,但其中牵涉贡献认可、机构影响、学术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稍有不慎可能影响论文的传播效果和导师关系。
按贡献排序(首选原则)
在学术界,作者排序通常与贡献挂钩,因此按贡献排序是最常用、也最能体现公平性的方式:
o 如果某位导师在研究概念、实验设计、论文修改等方面贡献更多,优先将其列为第一通讯作者。
o 如果两位导师贡献相当,可以与他们沟通,让他们共同决定排序。
这种方法不仅符合学术惯例,也能避免日后因贡献问题引发争议,建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考虑机构影响力
在多单位合作的论文中,第一通讯作者所在单位通常会被视为主导机构,这可能影响到该单位的学术排名、项目申报以及考核绩效:
o 如果某一单位更需要这篇论文的支持,可以优先将该单位的导师排在前面。
o 如果两位导师所在单位均重视该论文,建议与导师们充分沟通,明确排序对各方的影响。
了解相关单位的政策和考核标准,能帮助您做出更加周全的决定。
参考领域惯例和期刊规范
不同学科和期刊对通讯作者排序的要求可能存在差异,提前了解并遵循相关惯例至关重要:
o 生命科学、医学等领域通常由实验室负责人担任第一通讯作者。
o 计算机科学、工程学等领域排序较为灵活,通常由主导项目者排在前。
在投稿前,建议仔细查阅目标期刊的作者指南,确保论文排序符合期刊要求,避免因排序问题被退稿或要求修改。
按字母顺序排序(平衡贡献)
如果两位导师贡献接近且对排序不敏感,按姓氏的字母顺序排序是一种客观且常见的解决方式,尤其适用于双方贡献相当、难以区分主次的情况:
o 这种方式能有效避免排序争议,但需事先与导师确认,确保双方都能接受。
o 某些期刊在处理共同通讯作者时,也会推荐采用这种方式。
采用字母排序不仅简化了决策过程,也能体现对双方导师的均衡认可。
标注“共同通讯作者”(Co-Corresponding Authors)
如果期刊允许,可以在作者信息中标注“共同通讯作者”,明确两位导师的平等地位。这是当前多导师合作中常用且有效的方式:
o 在作者信息中注明“Co-Corresponding Authors”,确保两位导师的贡献均被认可。
o 在Cover Letter中向编辑说明两位导师均承担通讯作者职责,进一步加强排序的公平性。
这种方式特别适用于导师贡献相当、且双方均希望被平等认可的情况。
主动与导师沟通,尊重导师意愿
无论采用哪种排序方式,提前与导师沟通、尊重导师的个人意愿始终是最重要的。不同导师对通讯作者排序的态度各不相同,避免猜测,直接询问更为妥当:
o 如果导师没有明确表态,可以委婉地询问:“为了确保论文的最佳呈现,您对通讯作者排序是否有具体安排?”
o 在涉及多位导师、跨单位合作时,尤其需要及时沟通,避免因排序问题引发误解。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体现您的尊重,也有助于建立更和谐的合作关系。
合理的排序不仅能更好地展现合作成果、体现各方贡献,也能为您的学术道路增添助力。
最后,祝愿您的论文顺利发表,科研之路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