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作为国家211工程大学,一直以来受到苏州政府的全面支持和政策资源的倾斜,其综合排名和录取分数线稳步提升,发展速度超出了众人的预期。
此前,由于苏州大学前校长的升职,导致校长职位一直处于空缺状态。如今,苏州大学终于迎来新任校长,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决策。
新校长应汉杰,今年刚刚54岁,他是一位在生物与制药工程领域有着卓越贡献的学者,也是中国工程院的院士。
01
应汉杰:慈溪学霸
应汉杰于1969年出生于浙江省慈溪市,他曾就读于周巷中学,并表现出卓越的学术成绩。尽管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应汉杰的父母却不辞辛苦,虽然家境贫寒,但是非常重视孩子的教育,让他多多学习,考上好大学。
应汉杰也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1988年,他考入南京化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应用化学系,开始了他的化学之路。
1992年,应汉杰在南京工业大学(当时是南京化工学院)应用化学系获得了本科学位。随后,他继续在该校攻读硕士研究生,并获得了应用化学硕士学位。他的博士学位则是在南京工业大学(当时是南京化工大学)生物工程系取得的。
毕业后,他留校工作,并于2008年开始担任“南京工业大学—南京高新区第二批海外领军人才”2009年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10年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1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2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应汉杰长期从事生物与制药工程领域的研究工作,他的研究涵盖生物催化剂筛选与改造、辅因子代谢工程、生物过程强化与集成、生物分离纯化以及废水废渣的无害化与资源化等方面。
他以细胞特性和仿生原理为基础,创造了一系列创新技术,包括能量调控和细胞集群调控等。这些技术解决了医药化学品、生物基化学品、天然有效成分等领域的问题,推动了生物发酵过程向连续化生产的转变,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02
学校发展
苏州大学,简称苏大,是江苏省属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2011计划”的重要成员。它源于百年前的东吴大学(创建于1900年),承继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创建于1920年)、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建于1928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创建于1941年)等名校的优良传统。它曾与东吴大学等校合并组建苏南师范学院,后更名为苏州大学。
经过百年的发展,苏州大学已成为一所学科齐全、国际知名的高等学府。截至2019年,它拥有五千多名教职工,其中副高以上人员近三千人。它培养了一批批杰出的人才,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两院院士、发达国家院士、国家杰青、国家优青、万人计划人选、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等。
苏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的211工程大学,其学科发展相对均衡,拥有多个领域的优势学科。目前,全国排名最好的学科之一是设计学,其次还包括软件工程和临床医学等两个高含金量的学科。此次新校长应汉杰是化学专业出身,这对于苏州大学的化学学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此外,应汉杰的年轻年龄是其优势之一,他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而在院士队伍中,他算是相对年轻的一位。这意味着他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可以投入到学校的建设中,为苏州大学注入新的生命力,推动其朝着更好的方向迈进。
综合来看,苏州大学迎来新校长应汉杰的任命对学校的未来发展充满希望。他的丰富学术背景、科研成就以及年轻的年龄,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苏州大学有望在他的领导下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推动学校不断迈向更高的水平。
几家欢喜几家愁,与此同时,对于南京工业大学而言,失去了一位院士级别的学者,将会对其化学领域的发展带来一定挑战。
但这也是高校之间竞争和人才流动的正常现象,相信南京工业大学仍能够不断培养出更多的优秀学者,为学校的发展贡献力量。
03
苏州大学前校长张晓宏
苏州大学前校长张晓宏今年11月已转任苏州大学党委书记。
张晓宏,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他在1989年和1992年分别获得了本科和硕士学位,这两个学位都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取得的。后来,他1996年在北京理工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在接下来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分别于1998年至2001年和2003年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香港城市大学的COSDAF研究中心和英国剑桥大学的Cavendish实验室从事研究工作。
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国家重大研究计划项目(973)的首席科学家、国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项目的负责人,还是英国皇家化学会的会士。他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排名1),以及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3项。
苏州大学迎来应汉杰院士新校长,化学领域出生的他将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这也表明了江苏省对于苏州大学校长人选的高度重视,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应汉杰的到来,有望进一步提升苏州大学的学术声誉和综合实力,推动学校迈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