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国自然博士生项目放榜,多校骄子强势出圈。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确定了202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立项名单。东南大学、吉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多校官宣博士研究生获资助。本校博士研究生能成功斩获这一极具含金量的项目资助,无疑是为各自的科研版图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于2023年首次试点设立,该项目采用“推荐+评审”的模式实施,通过博士生个人申请、学校遴选推荐、基金委组织通讯评审、会议评审等多个环节,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确定资助项目(每项30万)。
东南大学:科研 “潜力股” 一路开挂
东南大学多媒体技术研究所博士生陈康建,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
陈康建同学本科来自南京理工大学,免试攻读东南大学硕士研究生,进入戚晨皓教授课题组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毫米波大规模MIMO的波束成形设计。硕士毕业去某研究所工作一年后,回到母校东南大学继续在戚晨皓教授指导下攻读博士。
目前陈康建作为第一作者已在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等期刊上发表SCI期刊论文8篇,在IEEE全球通信年会(Global Communications Conference)和IEEE国际通信年会(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上发表EI论文5篇,作为第一作者获得2019年度GLOBECOM最佳论文奖和2022年度ICCC最佳论文奖。另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已然成长为科研新赛道上的领跑者。
吉林大学:AI 科研 “后浪” 势头猛
吉林大学博士生郭思源申报的《强化学习驱动的大语言模型智能体进化机制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项目资助。成功获批资助,给学校的人工智能学院打了一剂 “强心针”。值得一提的是,学院这两年势头很猛,连着获批3项基金委博士研究生项目,科研产出相当稳定。
郭思源也是一路学霸走来,本科的时候就考上了吉林大学唐敖庆理科试验班计算机方向,2021年保送至吉林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跟随常毅教授攻读硕士研究生,2023年转为硕博连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大语言模型智能体和强化学习。以第一作者身份在CCF-A类会议或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包括ICML、TKDE和SIGIR,并多次担任ICML、NeurIPS、ICLR等顶级会议PC Member。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助力能源行业 “升级”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作为国内理工科领域的标杆高校,始终紧扣国家战略需求与产业发展脉搏。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潘应浩申报的 “可再生能源配额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下电力企业效率与生产优化研究” 项目,成功获批,彰显学校在能源经济管理领域的深厚底蕴与前瞻布局。
该项目重点考虑在碳配额及可再生能源配额的双重约束下,如何构建一套有效的电力企业效率评价模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博弈论等方法,指导电力企业完成资源配置和生产决策的优化工作。
从人才培养与激励层面,这无疑是对入选博士生极大的认可与激励。能从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斩获资助,是对他们过往学术积累、科研潜力的肯定。
多校官宣成果,是高校科研硬实力的直观展现。侧面反映高校师资力量雄厚、学科资源优质、学术氛围浓厚,吸引优质生源报考,夯实高校学术声誉与影响力。
此项目凸显我国对基础研究的重视,基础研究耗时久、成果产出慢,但关乎科技长远发展。国自然设博士生专项,给予资金、资源支持,契合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为攻克 “卡脖子” 难题储备力量。
不过,项目发展也面临挑战。随着申报热度攀升,竞争愈发白热化,评审标准如何动态调整、精准筛选最具潜力项目,需谨慎权衡;获资助博士生成果产出监督管理也需完善,避免资金浪费、确保达成预期科研目标。
总体而言,这是我国科研领域极具价值的成果,把握机遇、攻克挑战,有望让科研活力持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