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审稿的角度,创新性不仅要有,还得和期刊档次匹配。你不能要求一个四区期刊的文章的创新性达到Nature的水平。因此审稿首先要判断创新性有没有。再然后,要判断这个创新性满不满足期刊的要求。
而作为学术圈最好的厨子(我自封的),我这里可以用一些大家都听得懂的厨房话语给大家举一下例子,不一定恰当,权作参考。
一个人偶然发现了青椒可以吃,就赶紧详细记录了青椒长什么样,哪个部位可以吃,生吃是什么味道。然后他就把这个发现写成论文,发表在了Nature上面。
有一个人看见了这篇论文,就想着“这么好的东西,怎么能生吃呢?”于是,在各种尝试之后,终于创造出了虎皮青椒的做法。他把虎皮青椒的制作思路、方法等等都撰写成论文,然后就发表在了Nature的一个子刊上面。
又有一个人偶然发现,猪肉切成肉丝也是可以吃的!然后他就把这一个发现发表在了Science上面。
又又又有一个人在读了前面的Nature和Science的论文之后,经过思考,觉得这么好的两种食材,应该可以做出更加复合的味道。于是经过不断的尝试,终于发明了青椒炒肉丝!这个人经过精心整理和润色,把自己对于文献的调研总结,整体的研发思路以及青椒炒肉丝的制作方法,最后的口味等等都写进论文里面。最后这篇论文被JACS/Angew这一类大学科顶刊成功接收。
接下来,某家常菜厨子看了上面那一篇论文之后,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厨经验,想了下:红椒和青椒除了颜色不一样,口味上差别不大,应该可以用于来一部分替代青椒,增加菜品颜色,让菜品更能吸引人。于是经过一段时间辛苦的科研,终于这人发明了“青椒炒肉丝(带红椒丝)”。然后这人就把自己的研究思路,最终菜品色香味的各种结果之类的整理成论文发表在了Inorganic Chemistry、Organic Letters、Analytical Chemistry、JPCL这一类二级学科顶刊上面。
以上论文发表之后,厨师们纷纷根据自己的经验做出了对应的改良,有的往里面加蒜末,有的把肉丝换成了肉片,有的加入了剁辣椒,做出了各种改良版的“青椒炒肉丝”。这些研究成果最终都发表在了各种一二区SCI论文上面。
再往后,慢慢就有厨子开始研究“青椒炒肉丝”这个菜对人可以起到什么疗效,比如有人就研究“青椒炒肉丝对于肺癌细胞中某通路的影响”。这些研究论文发表的期刊就开始五花八门了。而正经研究“青椒炒肉丝”的厨子们就发现,好像能改良的食材都用完了。于是就开始更加精雕细琢,开始研究什么火工,多少酱油,先加盐还是先加胡椒这些很细节问题对青椒炒肉丝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一般都发表在一些三四区的期刊上面了。
接下来,依旧有研究者想把这个菜研究的更透彻一点。就开始研究锅的大小、轮铲子的次数与方式、锅的材质等等这些对于“青椒炒肉丝”的影响。这一类研究成果很多就发表在了中文的“xx学报”上面。
最后,这道菜就被广大一线厨师所熟知,走上了我们的餐桌。机缘巧合之下,还被资本看重,实现了青椒炒肉丝这道菜的产业化,把这道菜做成了预制菜,进一步降低了制造成本,让全体民众都享受到了这道美味佳肴。
以上例子看完,就应该对判断创新性有一个相对直观的了解了吧。
当然,要是自己写论文的时候,往往眼光还是不到位,很难把文章创新性凝练的特别好,难以在文章中写出让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时候就需要和导师和合作者好好的进行论文修改和润色了。如果实在改不好,那就用钞能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