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71-57123510
contact@kejianyi.cn

学术论文“不端”,第一作者要负全责?

揪出科研不端行为并非易事,而要确定相关责任人则更为棘手。许多科研项目和论文都是由多位科研人员协作完成的,这就引发了一个问题:如果多位作者参与了论文的创作,后来发现存在不端行为,谁来承担责任呢?

部分学者认为,任何科研不端都应由第一作者负责。这一观点源自一篇发表在Plos One期刊上的名为《科研团队中的不端行为和责任承担》的论文。该研究分析了美国科研诚信办公室在过去80起科研不端案件中的数据。

根据该研究,第一作者涉及不端行为的几率比其他共同作者高出38%;而通讯作者的几率则比其他共同作者高出14%。

然而,学术界的不同群体持有不同的观点。一些科学团体,如国际医学编辑委员会(ICMJE)和科学编辑委员会(CSE),主张研究人员应对他们在研究中的具体贡献负责。

此外,一些学术机构,如出版伦理委员会(COPE)和全欧科学院(ALLEA),认为如果发现了研究中的不端行为证据,所有研究人员都应接受调查。

Plos One期刊上的文章作者Katrin Hussinger提出了一种新的责任界定方式——“担保人模式”,即任命某一作者为“担保人”,负责确保研究精确,不涉及不端行为。担保人模式的优点在于:第一作者可以假定可能涉及不端行为,这种警惕性可以尽可能确保发现责任人,同时不过多影响他人。

然而,对于“担保人模式”,学术界评价褒贬不一。Jeffrey Kovac向《化学世界》表示,虽然“担保人模式看起来不错”,但让人担忧的是,如果同组研究人员有不端行为的意图,那么没有戒备心的担保人很可能会受到打压。“如果有科研不端嫌疑,应当调查整个团队,最终确定责任人”,Jeffery补充道。

伦敦政经学院学者Daniele Fanelli也认同此观点,认为“让某个人为他人的不端行为负责,无论是在道义上还是法律上都站不住脚”。

此外,爱丁堡大学神经学家Malcolm Macleod认为,资深作者或通讯作者也应该被追究责任,因为他们有能力发现第一作者的不端行为。